从“吃饱”到“吃好”,“南粳之父”王才林稻花香里逐梦行

2022-06-19 16:42来源:中新网   阅读量:10297   

扫描二维码分享

从吃饱到吃好,南京之父王的稻花香梦。

中国网6月17日南京讯又到了旺季放眼望去,江苏的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横排竖列,苗不沾脚印一个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头戴草帽,脚穿高胶鞋的男人,在江苏省农科院示范基地的田埂上来回走着

1959年,王出生在无锡市新吴区河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到来给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但同时也伴伴随着淡淡的忧伤母亲怀孕期间营养不良,孩子出生时骨瘦如柴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后,食物和衣服都短缺了就连素有鱼米之乡的江南也能安然无恙

林的父亲是从外国收养来的,他的家庭被土著大家庭排挤和欺负是常有的事再加上母亲在紧要关头买了别人卖的几亩地,家里被划为富农,使王求学之路一波三折,荆棘丛生

从小到大,蔡林的学习成绩遥遥领先,被称为小天才14岁,初中毕业时,他的名字不在中考推荐名单上班主任发现村里人又感性又懂事,就为王争取到了一个中考的名额

高中毕业的时候,父亲生病了,曾经壮如牛的壮劳力从此不能干重活了高中毕业后,17岁的王成了一名全职工人他默默地接过农具,接受了现实的安排

那时候,双季稻还在无锡太湖周边种着,播种,育秧,插秧,挑担年轻的肩膀肩负着全家人的生活,烈日下的田埂像铁板烧光着脚的蔡林挑着担子一路小跑,脚后跟被坚硬的土疙瘩扎成了蜂窝煤形状冬天农闲的时候是不能休息的你必须去河泥王,一个矮个子,做不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有一次,他挑猪粪转嫁担子时,村里闹了个恶作剧他一下子把100多斤的担子卸在王的肩上,差点把的腰压断他强忍着,压抑着内心的愤怒,委屈和悲伤三年的艰苦劳动使他瘦弱的身体更加强壮,心智也更加成熟

当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蔡林似乎看到了生命的灯塔他静静地看了一遍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医生,治疗像他父亲一样生病和残疾的普通人那一年,他考了357分,却没有等到期待中的录取通知书王并没有气馁冬天,他一边备考,一边继续修土在寒冷的棚子里,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躲在床上打着手电筒看书高中班主任记住了这个最有前途的好苗子,专程到水利工地找队领导为他请假这一次,他考了391分,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一定能考上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王清楚地记得1978年11月9日这一天他意外收到了江苏农学院苏州特长生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大专还是农校你去不去父亲的话帮他下了最后的决心,儿子,去吧!未来的路还很长第一,成为一个吃国菜的人!王明白国家户口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和期待

王回忆了自己过去20年的生活他吃过苦,受过辱,流过汗,流过泪,在家乡当了三年农民,对土地,庄稼,农村有了更直接的体会他无数次想象过自己的未来,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支点,就要好好把握后来才知道,两次失败都卡在了政审上得益于江苏农学院从失败学生那里做的补录,让他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王,一个20岁的农学专业学生,仍然不得不在地里干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民王对它很熟悉他以前只是赚工分,现在是拿助学金完成学业两者差距很大王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他的班主任郭二男热爱科研,喜欢王吃苦耐劳的品质他被任命为研究兴趣小组的组长和他的助手去年冬春,太湖地方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的论文发表在《江苏农业科学》上在论文的最后,特别提到王,等同学参与了该项目的部分工作他的名字能在杂志上发表是一个极大的鼓励闻着墨香四溢的杂志,王的心比蜜还甜,他更有精神了随后两年,他或合作或独立在《作物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4篇论文王,其貌不扬,成了全校的焦点,毕业后,他留了下来当老师

1991年,王第一次自费到日本宫崎大学农学部学习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但农业发达有一次吃饭,他的导师骄傲地向他推荐生鱼片和米饭前者难以消化,而后者却令人印象深刻他发现日本大米不仅味道好,而且包装精美,品种多,价格高那时候中国还在吃粮票配给的粮食经过一番考察,认定,伴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将有广阔的前景他确定了此行的目标和使命——培育最好的水稻

在接下来的10年里,王走上了生活的快车道先后两次赴日攻读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他与日本导师合作,发掘了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用生物考古的方法证明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古稻田——这一成果在日本引起轰动1996年3月博士毕业,同年申请博士后研究1999年3月的春天,40岁的王回到祖国,在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和抱负

王带领团队收集了包括关东194在内的上千个粳稻品种,从中找到了控制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基因,向着自己最好的米的小目标跋涉。

每年夏天都是做科研的最佳时间,实验室就是稻田为了记录水稻从苗期到抽穗期的完整实时数据,我们天一亮就去田里,匆匆吃完早饭,又在田里呆了四五个小时每年冬天,他像候鸟一样,随队迁徙到天涯海角的南方繁殖,饱受蚊虫叮咬每年要从几万份不稳定的材料中,选出符合育种目标需要的后代进行加代种植只有完成八代后代的繁育,基因特征才能稳定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把晒得比庄稼汉还要黑有一次他从海南南部养殖回来,路上母女俩从他身边经过,没认出他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水稻选择优良基因时,除了味道鲜美外,还应考虑水稻的产量和种植时间种水稻就像谈恋爱产量高的时候农民愿意种大米颜值高,口感好,大家都愿意选还要考虑当地的日照和气候条件这种媒人式的牵线搭桥,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一点一点摸索前进

这场马拉松式的恋爱终于在2008年有了结果王选育出适宜在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质品种南粳46号这个名字其实一点都不浪漫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南京粳稻,出生编号46按照这种命名方法,王及其团队先后培育出南京5055,南京9108,南京5718等品种,平均亩产600—700公斤,实现了优质,抗病,高产的统一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米这些品种适宜在长江以南,江苏中部和江苏省种植,也推广到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区

王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粳米之父的称号不胫而走,以至于想吃好米,找王的说法在业内不胫而走王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刻2016年,粳稻46在日本举行的中日品鉴会上击败众多日本品种,获得最佳优秀奖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品尝会上,南京46和南京9108双双获得金奖,其中南京46位列粳稻组第一,成为中国极品稻,南京9108成为中国最大的粳稻品种之一

一个人只要致力于一件事,最后总能有所成就父亲的口头禅得到了王的证实王林决心种植最好的大米,这种大米被装在中国碗里,端在中国人手里

南京之父王脑洞大开,心中的同心圆越来越大。

如果能开发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粳稻品种,该收获多少优质水稻中国幅员辽阔,沿海滩涂至少3500万亩,内陆盐碱地15亿亩王担任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首席专家

2017年,新疆周珂农业厅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姻,拥有周珂近万亩水田时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的王带领他的团队,从全国100多个优良水稻品种中选出15个品种,在阿克陶县盐碱地种植王团队克服困难,确定了4个耐盐品种扩大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0斤,米质非常好,被业界称为奇迹南京9108,盐稻12,燕京765等耐盐新品种在江苏,辽宁沿海滩涂盐碱地示范种植,亩产量仍在赶超

王说,水稻种植形成的特殊水环境有助于盐碱地的不断改良如果能大面积种植耐盐水稻,广袤的盐碱地将变成生机勃勃的绿色江南,这将大大增加中国的粮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

小时候一家煮百香饭,一亩米十里香的梦想,读书时最好的米的誓言,在他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在争分夺秒的淘汰竞争制度下,一步步实现了作为一名农业研究者,王无疑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得到了土地的丰富反馈,得到了学术界和公众的高度认可老百姓给他的南京之父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一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魄力,但他依然在风雨中,努力着,像候鸟一样从北往南迁徙,更为米操心2021年秋分,王首次被任命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推广大使,为打造和推广以南靖系列为主的苏米品牌代言

同年,江苏省粮食集团,省农科院,苏垦米业,沿海农业开发等合资成立江苏产业研究院,为王带领的团队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地方政府培育主要面向的专用品种,为全产业链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服务种植大户,大米加工企业和地方政府。

他愿意听命行事,翻身上马,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对农民有利的事。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工作到80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